在家里聽到這樣一個段子:市政協會議散會,幾個身價十億+的煤老板去打牌。某全市某超市連鎖企業的老板同為身家過億的政協委員,和他們一起開過幾次會,也提出去一起玩。煤老板們面面相覷,最后還是首富張嘴說話了:“我們哥幾個一起玩,是因為我們都有產業,你一個開小賣店的跟著我們湊什么熱鬧?”然后在凜冽的秋風中,超市企業老板悻悻地回家了……
我又想起來另一個故事。某哥經常炫耀他跟某女神關系多熟悉多熟悉,講述他們一起社會實踐的點點滴滴,還把對方設置為特別好友,描述很是親密。我們都覺得“哇塞,好牛的感覺。”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此女神和他網絡上有過互動。我們平時出來吃飯,K歌都希望此哥能夠安排這位女神出席一下,讓我們一起認識認識。但是也從來沒有邀請過。后來我終于在網上見到了女神給這哥們的一次回復:請你以后不要再騷擾我……
還有一次某哥,平時如花蝴蝶一樣,翩躚于各大飯局,號稱學校朋友無數。浙江愛情連連看劇組求助他幫忙組織戶外活動,需要一批外場觀眾。這哥心想平時朋友那么多,找幾十個朋友做觀眾算什么,一口應承下來。然后當天上午群發飛信給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來之類的”。結果到了錄播時間,攝像機等等全上,結果來的人,寥寥無幾。至于他包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校園牛人,則一個都沒有來…..
“人脈”云云,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鐵的就那么幾個老兄弟。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課堂,開會,飯局,酒桌,夜宵,散伙飯,KTV,桑拿房等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都是不靠譜的。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拼綜合實力。對于弱逼來說,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會更短。三流的投行員工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微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所以,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范圍的廣袤否,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不是說我每天又認識了誰,跟某某名人一起吃了一頓飯,哪個女神把微信號給我了我就和他們建立了友誼關系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脈資源。問題的關鍵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肩膀對著肩膀來對話——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長,他是大學副院長,我是電影大導演等等。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們和大神處于同一個具備某種特質的圈子——IT圈,娛樂圈,投資圈,學術圈等等——經常一起開會,出席活動,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的聯系,遑論“人脈資源”。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于大神的俯瞰視線之外。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學生,上午圍觀了成龍新片發布會現場,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李澤楷的慈善晚宴,又能怎么樣呢?即便是你四處發朋友圈,水微博向著世界描述你和成龍,馬斯金,李澤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義呢?你向成龍要簽名成龍保安依舊會攔住你,馬斯金也不會給你寫推薦信,李澤楷也不會跟你合伙做生意。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太弱,以至于都沒有資格用共同特質向牛人拋出友誼的橄欖枝。就算是我們在騰訊工作天天見到馬化騰,馬化騰跟我們見面聊的都不如八竿子打不著的大衛貝克漢姆多;哪怕韓寒的每個微博我都留言點贊,韓寒想找人吐槽一下媒體二缺也不會想到我的。即便你是陜西富平人,而且清華化工系畢業,而且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習總書記出去喝杯酒也不會找你……
所以,對于我們廣大弱逼來說,盲目的“拓展人脈”,游走在各種“社交場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真心不大,其效果遠遠沒有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更有效。比起四處給牛人跪舔,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份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更接近來得更實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