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蕪湖新聞網
眼下正值紅薯又一輪收獲季,在無為市開城鎮,挖薯機在田埂間來回穿行,機器行經之處,一壟壟紅薯從泥土中翻滾而出,村民們給新出土的紅薯去泥、分揀、裝箱,田間地頭一派豐收繁忙景象。
“今年,我們的新品種紅薯畝均增產了2000斤,比以前我們種的老品種紅薯收成好多了。到了明年,我們在創富中心的粉絲加工廠里就可以直接將紅薯加工成粉絲,那就更方便了!”起初對新品種紅薯還將信將疑的村民老孫說。
村民老孫口中的創富中心就是位于無為市開城鎮境內的開城創富中心項目,2023年6月落成的該中心已經成為開城鎮打通發展“任督二脈”,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載體。
立足基礎 一產提質
以“山泉粉絲”聞名周邊的開城鎮都督村,一直都有種植紅薯的傳統,村民們普遍認為紅薯的種植技術并不是很難,“剛開始推行新品種新技術的效果并不好,村民們對專家的指導不買賬,認為自己種植了一輩子的紅薯,經驗十分豐富,對新技術、新品種接納度不高。”面對困難,無為市開城鎮都督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俞淼沒有氣餒,他拉著幾名村干部自己試種。
“蘇28”是2022年開城鎮都督村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引進的新品種紅薯,與傳統紅薯相比,具有畝產高、品質好、病蟲害少等特點,都督村在當年試點種植了70余畝,全程機械化操作。
2023年,開城鎮都督村將“蘇28”品種的紅薯種植面積擴大至1000多畝。
“我們嚴格按照農科院的指導,采用新的種植方式,產量得到大幅提升。經測算,畝均投入成本降低20%,畝均產量增長40%,畝產值達5000元左右。”說到這,俞淼一臉驕傲。
整合資源 二產擴量
“都督村以往的粉絲加工都是小作坊,點散、量小,沒有品牌意識,形成不了集聚效應。”都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曉山說。
2021年底,蕪湖在全市范圍內大力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都督村緊抓機遇,2022年1月成立了都督村黨組織領辦的毛公集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干部帶頭入社,合作社從最初的9戶發展到如今168戶。
2023年5月,都督村毛公集合作社舉辦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分紅大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合作社經營性收入120萬元,純利潤26萬元,分紅18萬元。每股600元可分紅160元,收益率達26.7%。
“今年我們合作社的1000多畝土地種植“蘇28”紅薯,每畝產量有7、8000斤,能生產粉絲總量將超過500噸。”俞淼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紅薯的產量提高了,怎么提高它的附加值,是擺在都督村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題目。該如何解題?
“要讓‘小紅薯’創造‘大效益’,發展二產勢在必行。”開城鎮黨委書記曹成杰說,“開城創富中心項目設立之初,就確定了在這里建設粉絲加工車間,配套建設冷庫、污水處理廠等,目的就是為了讓都督村的粉絲加工產業擴量,以二產帶動一產增效。”
記者在粉絲加工車間看到,粉絲加工平臺、攪拌機、輸送切斷機、老化冷卻輸送平臺等設備正在進行調試。車間投入運營后,配合冷庫運輸等設施,不僅能提高粉絲產量,更能解決粉絲產業季節性脫銷問題。
挖掘特色 三產融合
2023年9月5日,蕪湖市召開2023年度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暨扶持壯大集體經濟推進會,會后,與會人員集體參觀了開城創富中心。
以“芋見都督”為品牌的粉絲產品被擺放在開城創富中心二樓的產品展示館內作重點展示。“創富中心這個平臺是實現三產融合發展的一個‘推進器’,它既是鄉村振興的對外窗口,更是我們希望實現產、學、游共同發展的載體。”開城鎮鎮長汪振宇說。
開城素有“千年古鎮”的美譽,西九華風景區就坐落在鎮境內,如今,該鎮正以創富中心為載體,大力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
開城創富中心內,除了一樓的粉絲加工車間,還有茶葉加工車間、農旅產品展示館,二樓為研學教室,三樓則是無為籍書法家周鑒明書法工作室。如今,創富中心已接待多批來自蕪湖及周邊的參觀、研學團隊,已成為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蕪湖市華夏職業培訓學校的實踐、實訓基地,通過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田園綜合體等特色項目,這里已然成為開城鄉村振興三產融合共進的示范。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