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地下古城之謎!揭秘來了→
南陵地下古城之謎(上集)
640.jpg (163.59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當載著衛星遙感儀器的專機在1996年盤旋過南陵城關東郊之后,一個驚人的發現被新聞媒體披露于世:南陵縣牯牛山下發現西周至春秋時吳國的一座古城。消息傳開,牯牛山立刻成為世人關注的地方。
640.png (621.1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牯牛山位于南陵縣城關鎮——籍山鎮的先進村,距離蕪湖市正南45公里處,昔日屬石鋪鄉。說它是山有些勉強,不過是一塊高出周圍平地2米的高地。由于它四周依水,高地便宛若一頭巨大的牯牛臥于水中,當地村民世世代代稱之為牯牛山。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省文物大普查前后,村民們就向縣文物所交來大批古文物,說是在牯牛山鋤地耕作時發現的,經考證全是春秋前后的遺物。欣喜立刻涌上文物所同志們的心頭:牯牛山下有寶藏。
640 (1).jpg (79.06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1984年,距離牯牛山不到20公里處的大工山古銅礦遺址首先被發掘。這是一座面積達400平方公里、年代自西周到北宋、綿延2000余年的古銅礦采冶處,也是中國丹陽銅文化的主要發源地,1996年11月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接著,距離牯牛山不到一公里處的千峰山土墩墓群遺址也被發掘。經考證,它們是西周至春秋時期吳國先民們的墓葬地。
640 (2).jpg (122.52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640 (3).jpg (60.88 KB,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640 (4).jpg (143.74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640 (5).jpg (82.2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兩個國家級文化遺址被發掘出來了。通過比照發掘出的大量生活器具,人們不難發現,它們在時間上為同一時期,在區域上為同一地屬,在器物特征上,無論造型還是紋飾、質地都完全一致。于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涌進了考古專家們的腦海中。一個有著近萬名采礦工人的巨大的銅礦冶煉中心,它們的主人及妻子兒女居住在哪里?一個有著萬座古墳的千峰山,它們的主人生前生活在何處?進入了文明時代的吳國先民一定會生活在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內。
640 (6).jpg (38.62 KB, 下載次數: 3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那么古城在何方?難道是在千峰山南側的涇縣?由千峰山古墳群往南是涇縣的崇山峻嶺,在交通極為閉塞的2500年前,大山是切斷兩地經濟文化交流的阻隔。很顯然古城遺址不會在千峰山的南側,或是在千峰山東側的宣城?南陵東側隔著滔滔的青弋江,渡江過去就是宣城。
640 (7).jpg (60.99 KB, 下載次數: 2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但史書記載宣城古代不屬吳國,何況2500年前,一江之隔便是難以逾越的屏障,看來古城也不會在宣城境內。往西是漳河,這是南陵和繁昌境內的小河。千峰山就是它的源頭之地。南陵和繁昌的所有土墩墓群都分布在漳河之畔。由此,專家們一致推測:古城遺址極有可能在千峰山東側的先進村一帶。
640 (8).jpg (110.6 KB, 下載次數: 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南陵地下古城之謎(下集)
上集說到,1984年,南陵縣先后發現“古銅礦遺址”和“土墩墓群遺址”,在這兩個遺址的附近,應該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城。專家們一致推測:古城遺址極有可能在南陵千峰山東側的先進村一帶。
640 (9).jpg (209.96 KB, 下載次數: 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事實也正如他們的推斷。當昔日南陵縣石鋪鄉先進小學附近一些農民把一片片從牯牛山空地上采集到的碎陶器送到專家手中時,他們的眼里流出了激動的淚花。因為科學鑒定這些出土的陶片與千峰山土墩墓群和大工山江木沖古礦冶遺址發掘的陶器屬于同一時代。于是,專家們來到牯牛山現場調查,尋覓到古護城河的遺跡。經過測量,這片平坦之地高于周圍田地約2米左右,是平原中一塊突兀聳起的高地。這少見的現象更使他們對這里就是古城所在地充滿了信心。這一認定不久便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首肯。
640 (1).png (517.77 KB, 下載次數: 2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如此大面積的遺址不可能全面發掘。于是一種新型的考古技術便走上了歷史的前臺。這種技術叫做衛星遙感考古。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遙感實驗室劉樹仁教授牽頭,聯合省地質遙感應用中心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助這一新型科學技術對牯牛山進行了全面的遙感航拍,一座地下古城于是盡現端倪。
640 (10).jpg (65.63 KB, 下載次數: 3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4 09:12 上傳
古城由4個高臺組成,四周分布著4條水道,顯然是古城的護城河,西南有進水口,東北有出水口,形成有規則的長方形,長約900米,寬約750米。最高最大的臺地為主城部分,其余為輔助城。每個臺地之間有水道隔開,索橋相連。水道與外圍護城河相通,護城河寬約20—50米,雖歷經數千年滄桑,部分護城河段淤塞,但大部分護城河至今仍以河道或水塘的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古城有主次之分,功能有別,設計合理,布局嚴謹,從而達到了既可防御又可進攻的目的。古城四周有人工堆建的夯土城墻,現仍有殘垣保存。城內用土墻草頂筑造的千萬間房屋分列兩邊向前延伸。街心大道用鵝卵石鋪就。吳國的先民們充分利用了本地水資源優勢,“以水為路,以船為車,以橋相連”,使古城成為“水城”。
整個古城面積約70萬平方米,專家們估算,這座城邑當時至少生活居住著萬余人。這在人口并不密集、人口數量并不多的古代,已是相當的繁華,其規模和布局在當時應當排進大城市的行列。
來源:《蕪湖之謎》
蕪湖發布
部分圖片為資料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