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朱大膽兒”“接盤俠”美譽的央視主持人朱迅近日在北京長江新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了隨筆集《阿迅》。這本書歷時兩年寫就,朱迅從自己叫“三三”的童年起筆,以“小小”“阿迅”“朱先生”“朱迅”“朱大膽兒”“丫頭”等人生不同階段的稱呼回望自己的來路。她的寫作不避血淚與不堪,如同歷經一臺手術,“盯著自己看,扎進肉里看,滲入骨中看,透過血淚看,把細胞一顆顆挑開去看,只有手術般的自我剖析,才能看清真實的模樣……”春妮、康輝、尼格買提等搶先讀到新書的同事都大呼朱迅太讓人心疼,春妮更是笑淚交織。 7.28日,朱迅《阿迅》新書分享會在蕪湖新華書店銀泰城店舉行,朱迅攜新書與廣大讀者分享成長經歷,聊一聊那些年我們一起拼過的青春。
圖片1.jpg (136.16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創作初衷:讓有傷的人看到,傷口長出的會是翅膀 朱迅15歲起就成為童星,17歲便赴日邊打工邊讀書,掃廁所、洗碗、被房東驅趕、遭壞人威脅,數次與至親生離,與死神過招,早已習慣用微笑掩蓋一切。如今她回望血淚筑成的來時路,深切體味一切幸福都要憑自己的雙手去打造。《阿迅》創作的初衷朱迅已在書的后記中交待:“去年,回大學參加校慶,與同窗時隔十八年再聚,多人提到:‘現在中國留日學生約10萬,在日華人70萬,自殺率、犯罪率、抑郁癥的發病率比我們在校時要高太多了。我們那時那么苦,現在條件這么好,孩子們怎么了?’……我把自己出國回國的心路歷程和盤托出,希望能在某個無助的夜陪伴你,鼓勵你,握住你沖動的手。
圖片2.jpg (89.72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如今,兩人生活美滿,縱有三千煩惱,不抵兒子一笑。朱迅正是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青年人:生活會讓你遍體鱗傷,但我們仍要相信,傷口長出的會是翅膀。
圖片3.jpg (121.09 KB, 下載次數: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打磨兩年,王志所言“一鍋亂燉”熬成“佛跳墻” 朱迅的人生經歷太豐厚,對文字心存敬畏的她以筆總結自己的前半生時難免糾結、猶豫,“似乎永遠無法擠出心底最深處,連自己都說不清、道不明,但最真、最誠、最純的那滴血。”
圖片4.jpg (89.84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王志將朱迅的文章概括為“三個優點、兩個問題、二條建議”。“三個優點”即文筆好,流暢干凈;專注勤奮,擁有匠人精神;細節捕捉能力強,生動細膩。“兩個問題”:為什么要寫?寫給誰看?“二條建議”: 一、把自己放得越低才能站得越高,字里行間不要有意無意地流露出披著外套的優越感,化了妝的炫耀。二、在個性中找共性,在共性中飛揚個性。要心存敬畏,懷有崇高感去書寫文字……
圖片5.jpg (96.73 KB, 下載次數: 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三十年的閱歷,在朱迅看來都是成長的邀請,每個絆腳的坎兒都是登高的臺階。記錄不難,難在袒露自己、展示脆弱的勇氣,以及對經歷的總結和對未來的追問。打磨兩年,朱迅交出的《阿迅》成稿終于將王志評價的“一鍋亂燉”熬成了出版人金麗紅所說的“佛跳墻”。
圖片6.jpg (108.03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曾經“海歸”變“海待”,初入央視成“花瓶” 朱迅在日本學習工作十年,已成為多家日本主流電視臺唯一擁有固定節目的中國大陸女孩,卻因父母身體不好,毅然決定回國。
圖片7.jpg (117.47 KB, 下載次數: 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進臺時,國際部領導找朱迅談話:“你剛從國外回來,出鏡時千萬要謹慎,你說的每句話,都代表中央電視臺,甚至代表中國政府的立場。”一句話嚇得她冷汗直冒。終于進了《正大綜藝》,卻被報導稱為“可愛而空洞的花瓶”,心態影響狀態,當晚便被通知:“從明天起,朱迅暫停出鏡。”
圖片8.jpg (55.71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朱迅一度的主要工作是:接電話、泡機房、給主持人寫臺本、為各工種打盒飯。她默默學習“偷藝”,機會終于降臨在她這個有準備的人身上。
圖片9.jpg (105.72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辟謠“癌癥復發”:“活不到九十歲,都對不起造謠的人” 2006年,朱迅患甲狀腺腫瘤,完成青歌賽的直播后,她悄悄住進醫院,卻被記者偶然碰到,個人隱私成為公眾話題。術后一個月,她就回到演播室繼續工作,深感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但十幾年來,謠言未斷,屢有“朱迅癌癥復發”的消息見諸八卦新聞。
圖片10.jpg (75.3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在書中,朱迅對這一謠言進行的回應:“我得多想出名,才能這樣豁出命去?唯有好好活著,活不到九十歲,都對不起造謠的人!指著生過病的人,天天像念咒似地說:‘復發!復發!復發……’實不厚道。更別忘了做記者的初心,真實是根。”
圖片11.jpg (127.44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有志青年”朱迅修煉成“王的女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媳婦” 在《阿迅》中,朱迅坦承自己與王志結識、因父親的病而彼此依靠、謠言四起時相互信任、攜手走進今天的“水晶婚”(十五年)的過程。多年來,朱迅的工作與生活兩不誤,因為敢拼敢闖敢嘗試,被同事稱為“朱大膽兒”;因為最多時一天錄十七場節目,被稱為“朱十七”(另一重含義是永遠十七歲);而在家里,她對公婆的孝敬體貼更是令人喟嘆。
圖片12.jpg (110.38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圖片13.jpg (330.19 KB, 下載次數: 7)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王志清晰地記得認識朱迅的那一刻:“有一天,我打開電視,正好看見《正大綜藝德國專輯》。你在喂馬,笑得好生動。最后,你騎著高高的馬,向著太陽,朝森林深處走去,人和馬被陽光鑲上了金邊兒,拖著長長的影子。當時我就想,誰能娶這個女孩一定幸福得像那個太陽!當我夢想成真后,發現自己真的是——那匹馬。”
圖片14.jpg (129.11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8-7-28 20:20 上傳
兩人的家庭地位卻是個有趣的話題。朱迅寫道:“我不爽,總覺得王志是用當領導的方式當丈夫,官僚!他不滿,總覺得我是用當保姆的方式當老婆,活該!” 于是定下王家規矩:“王老師決定的事,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在執行中理解!”結婚幾年后,朱迅決定放下拖把,坐在沙發上,陪王老師靜靜地喝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