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持續深入 藍天白云也是幸福 青山綠水更是民生 2月11日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全市各縣區的環保工作者首要任務就是迅速進入工作狀態,擼起袖子開始向一季度污染防治目標進軍。
去年,我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面對波動加劇、開局不利的嚴峻形勢,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生態環境系統頂住壓力,化被動為主動,向違法排污宣戰。這一年,蕪湖環境保護意識之強、力度之大、勢頭之猛都可謂前所未有。補短板、清欠賬,在不斷亮起“紅燈”的環境容量面前,上下合力,縱橫聯動,普通市民都積極加入到監督、創建中來。終于完成從預測的“不可能”到現實的“可能”的扭轉,全面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藍天保衛戰開局良好
在大家興致勃勃地曬出“蕪湖藍”時,戰霧霾的斗爭從不敢松懈。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聚焦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五控”措施,全市成立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大力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我市強化頂層設計,先后制定完善20余項配套大氣污染防治方案;強化聯合督查,點源面源協同治理,突出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段排放調度,落實以日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各項措施;強化問題整改,推動方村、港西、合南、清水、許鎮等一批工業園區(集中區)企業污染治理,完成1686家“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對近3萬處餐飲經營場所開展執法檢查督促問題整改;強化深度治理,鋼鐵、水泥、電力等行業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實現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清零”和19臺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建成73套集裝箱碼頭和貨運碼頭船舶岸電系統,新增501輛新能源公交車,以公交“換芯”實現城市“換肺”;強化精細管理,運用雷達掃描走航、車輛尾氣監測、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加強大氣組網數據研判預警,提升應急管控和治污的精準度。累計獲得省級大氣生態補償624萬元,實現年度管控目標。
碧水保衛戰全面告捷
我市圍繞落實“水十條”,深入推進工業、城鎮、農業農村、船舶港口、飲用水水源地治理“五治”工作。
對漳河、長江143個排口開展監督性監測,設置28個水質斷面實行月度考核,壓實屬地水污染防治責任。全市82條城市黑臭水體已完成整治73條,消除比例89%。啟動縣級飲用水水源地專項執法行動,完成14個環境問題隱患整改;對市區一水廠、四水廠水源保護區內退水口遷改整治,關閉一水廠水源保護區公共廁所8個。深入推動390個規模畜禽養殖規范化治理。14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成聯網。全面完成COD削減2079.07噸、氨氮削減249.88噸的減排任務。
全市列入國家水質考核的6個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均值達標比例為100%,地表水環境質量全省排名第三,共獲得省級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175萬元。
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
2018年,我市環保部門與公安機關聯合作戰,完成我市境內發生的“1.29高安污染環境案”“4.8長江二橋等地系列傾倒污泥污染環境案”“4.21經開區傾倒醫療垃圾污染環境案”等多起案件偵破工作,并因此受到生態環境部通報表揚,為全市環保攻堅戰大大提振了信心。
圍繞實施“土十條”,我市著力抓好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等“五推”工作。積極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啟動部分污染地塊治理工作。將土壤環境質量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全面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理,建立疑似污染地塊清單、污染地塊名錄,加強土地征收、收儲、出讓等環節環境監管,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考核目標。組織開展4輪固廢大排查,排查區域面積1.3萬平方公里,排查企業5660家,發現固廢傾倒點41處,對約5.3萬噸的非法傾倒固廢實施無害化處置。啟動固廢綜合處理利用、重金屬污染治理規劃編制工作,并建立起固廢防控長效機制,切實加強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
治污只是手段,保護生態才是目標。我市全面落實《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確立生態保護紅線的優先地位,強化生態保護紅線剛性約束,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與監管,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生態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強。
2019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也是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年,環保工作將聚焦打好標志性戰役,發起新一輪沖鋒。
記者 陳旻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