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蕪湖段,又稱蕪(湖)裕(溪)河道,長約24公里。右岸稱江南、江左,有青弋江在中江塔下注入長江;左岸稱江北,有裕溪河在裕溪口附近注入長江。扁擔河系青弋江、水陽江在蕪湖縣清水鎮匯合后的一個分支,流經市郊大橋鎮附近注入長江。流經蕪湖市的河流,以長江蕪湖段為主干,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水系。
唐代大詩人李白幾次輾轉來到蕪湖。寫有《望天門山》絕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長江蕪湖段因其曾經屬于楚國的緣故,故也被稱為楚江。
長江蕪湖段冬季枯水期年最低水位一般在1-2月,3-4月雨水增加,水位也逐漸提升,6-9月為長江流域多雨季節,水位高漲,一般在7-8月水位最高。因長江源遠流長,又受海潮頂托,皖南梅雨季節汛期,洪峰迅猛,根據蕪湖站六十六年資料統計,年最高水位最早出現在5月,最遲出現在10月,一般以7、8月出現的機會最多,約占67%。
蕪湖長江大橋是國家“九五”重點交通項目,其橋型為公、鐵兩用鋼桁梁斜拉橋,鐵路為I級,雙線;公路為4車道,車行道寬18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5米。公路在上層,鐵路在下層。鐵路橋長10616米,公路橋長6078米,其中跨江橋長2193.7米。蕪湖長江大橋于1997年3月22日正式開工,2000年9月建成通車。2017年7月26日,蕪湖城南過江隧道開工。該隧道北起鳩江區二壩鎮,向南穿越江北無為大堤,經江南長江大堤、長江南路,終至弋江區大工山路與中山南路交口。隧道全長5.81公里,設計時速8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未來通過該隧道過江僅需4分鐘。
長江水道不僅是潤澤兩岸的生命線,更是支撐蕪湖經濟發展的大動脈。早在1876年就對外通商的蕪湖港目前已成為全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長江溯江而上最后一個深水良港,可常年通行萬噸級遠洋船舶。蕪湖擁有長江干流岸線193.9公里,占長江安徽段干流岸線長度的24.9%,成為全省岸線資源最豐富的城市,擁有自然天成的航運和岸線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開放環境。
1992年7月,國務院批準蕪湖為沿江重點開放城市,實行沿海開放城市政策。2002年6月,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設立了國家級出口加工區。2010年1月,國務院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確定蕪湖“雙核”之一的城市定位,并明確提出“把蕪湖建設成為皖江城市帶重要的航運樞紐”。2011年8月,一江之隔的無為縣與沈巷鎮劃歸蕪湖,過去一直“臨江發展”的蕪湖進入“跨江聯動、擁江發展”的新時代。
倚江而興、交通暢達,蕪湖人孕育出以兼收并蓄、開放創新為特征的“長江文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蓬勃的動力,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提質”。無論是海螺、美的、格力等外來知名企業,還是誕生、成長于本土的奇瑞,都看重這里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把蕪湖作為無縫銜接長三角、輻射長江中上游地區的重要節點。
長江蕪湖段水產豐富,蕪湖之“沿江菜”也頗有特色。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屢有報道。近年來,蕪湖興建濱江公園,引江入市,強化了雨耕山、老海關古建筑文物保護,新建蕪湖大劇院等新地標,著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江城如畫,水天一色,頗多可觀之處。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