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蕪湖新聞網
每天中午,位于弋江區澛港街道儒林西苑西門旁的悅鄰空間社區食堂都很熱鬧。這是今年儒林西苑社區利用社區公共空間探索打造的新型社區食堂:既可以滿足暖民心老年助餐行動需求,兼具日常餐飲運營的部分利潤還可以納入社區基金,反哺助力社區建設。記者昨日在該社區走訪時獲悉,目前社區食堂已捐贈出部分營業收入納入社區基金,助力社區新增了老人們急盼的單雙杠、公共樓梯扶手等設施,實現反哺。
干凈衛生、菜品豐富、價廉便捷……這是常在悅鄰空間社區食堂就餐的居民們的評價。以安置居民為主的儒林西苑老人多,為了滿足老人就餐需求,約1500平方米的儒林西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親民化改造時特意在一樓改造了這處社區食堂。社區黨委書記張蕾認為,一個社區食堂的長期運營需要人力、物力的持續投入,光依靠政府補貼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為了讓社區食堂長久“飄香”、惠及更多居民,社區委托了蕪湖市愛無疆社會服務中心對社區食堂探索市場化運營,期望在保證有質量的老年助餐基礎上,同時面向社會開放,兼具“公益+微盈利”。如何扶持好居民家門口的食堂,利用好“微盈利”?張蕾表示,目前房租是免費的,根據協議,社區食堂需定期將營業收入的3%-8%捐贈納入社區基金,支持社區建設,“也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吧”。
在社區支持和第三方運營下,悅鄰空間社區食堂知曉率和滿意度逐步提高,就餐人數穩定有提升,8月份,社區食堂捐出了首筆1.2萬余元利潤納入社區基金。為了將這筆“取之于民”的“微盈利”用到實處,社區通過網格走訪,利用部分社區基金分別在小區廣場和通往社區4樓爺爺奶奶之家的公共樓梯,及時新增了老人們急需的單雙杠和安全扶手設施(如圖)。
昨日,記者在儒林西苑32號樓下廣場看到,幾位老人正在“玩轉”嶄新的單雙杠。“像我們頸椎、肩周不好的,拉伸拉伸,舒服多了。”70多歲的王祚青老人連呼“方便”。據老人們介紹,原來小區另外一個健身器材廣場是有單雙杠的,可因使用時間較長出現變形、有安全隱患被拆除了。為此,很多經常練單雙杠的老人不適應,有老人只能去較遠的十里江灣公園拉伸,腿腳不便的老人只能干著急。欣喜的是,社區食堂注入的社區基金解了憂。對此,有居民還特意給社區送了面“心系老百姓,為民辦實事”的錦旗,夸贊社區將錢用在了居民需要的地方。
如何不斷壯大社區基金,打造好可持續的社區慈善資源“蓄水池”?記者了解到,儒林西苑社區還在進一步利用社區公共空間。最近社區黨群中心一樓部分區域已改造成悅鄰空間兒童成長中心在試運營,除了面向社區兒童的公益服務,還能提供低于市場價的早托、周末托管、藝術課程等服務。希望也能實現“微盈利”納入社區基金,不斷激發社區活力,實現社區治理的多元化發展。
|
|
人民陪審員,網絡媒體人,愛心公益人,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聞撰稿人,網評員,資深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