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光,蕪湖這座古建筑重現眼前!
蕪湖歷史上第一所官辦最高學府——文廟的復建工作已完成。古人的讀書場所什么樣子?留存至今的大成殿還好嗎?日前,大江資訊來到蕪湖古城,走進這片充滿文氣的場所。
在蕪湖古城東面宣春門的東南方,有一片開闊的場地,前期因施工而建的圍擋已拆除,視野很好,一座座牌坊映入眼簾。大江資訊記者繞到復建后的金馬門之后,由此一步步走進文廟所在區(qū)域。按照舊時格局,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大宏偉的牌坊,復建的是民國時期文廟內的蕪湖大成坊。灰瓦飛檐古色古香,飛檐之上雕刻了多個走獸,坊前立著幾根粗壯的圓柱。
640 (9).jpg (161.87 KB, 下載次數: 3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2 09:15 上傳
穿過大成坊,是一處空曠的池塘,內有淺淺的水,中間架起一座花崗巖橋。過橋而下,是一座四柱三間的“欞星門”,與復建后的大成坊遙遙相對,“欞星門”三個字紅色醒目。據了解,欞星門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門的一種形式,指舊時學宮孔廟的外門。
640 (10).jpg (222.67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2 09:16 上傳
穿過欞星門來到一片廣場,廣場東西兩側各豎立一座石雕牌坊,分別寫著“騰蛟”“起鳳”。據查,騰蛟起鳳意思是宛如蛟龍騰躍、鳳凰起舞;形容人才眾多各顯其能,出自《滕王閣序》。廣場正中間是三座修復后的文廟建筑,恢宏氣派,既有古韻又融合了地方特色。
640 (11).jpg (382.47 KB, 下載次數: 3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2 09:16 上傳
從一旁的側門進入,來到三座建筑背后,便是文廟最核心區(qū)域。方正的院子里,松柏蒼翠,時光幽深,使人心不自覺沉靜下來。院子正中間的大成殿靜靜地佇立著,兩座石獅子“忠誠”地蹲守在殿前,它們像是穿越千年時光而來,褪敗的顏色、斑駁的墻壁、長草的磚瓦透著歲月的深邃與遙想。
大成殿是文廟唯一保留至今的建筑,據殿前石碑顯示,它是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是建筑墻體外,東、南、西各20米,北30米。安靜的午后,暖暖的陽光,照耀著這座千年建筑,投射進這方古院,當年學子們的談笑風生和朗朗書聲似乎仍縈繞耳旁。
640 (12).jpg (335.69 KB, 下載次數: 3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4-1-2 09:16 上傳
據了解,文廟(蕪湖古代儒學之所)始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后歷經數次修復重建。此次文廟區(qū)復建建筑采用乾、嘉年間蕪湖地域傳統(tǒng)公共建筑做法;學宮區(qū)復建建筑采用明早期蕪湖地域傳統(tǒng)公共建筑做法,廟前廣場復建建筑采用明末清初蕪湖地域門、坊傳統(tǒng)做法。總體按照蕪湖地域傳統(tǒng)公共建筑風格為主,借鑒徽州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建筑做法。
整個文廟復建后與蕪湖古城融為一體,如果你有空,不妨走進古城,走進老街巷,感受時光的年輪印記。
來源 大江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