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如何滿足轄區老幼群體多樣化需求?如何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如何搭建多元平臺,吸納轄區更多居民成為治理力量?近年來,赭麓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群眾“急難愁盼”,把隊伍強起來、服務落下去、實事辦起來,在實踐中破解難題,持續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推動居民幸福指數再提升。
聚焦便老攜小,釋放基層治理“新活力”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會老。”老人和兒童是社會最柔軟群體,讓他們得到更多呵護是社會治理最溫暖底色。完善“一老一幼”服務,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關鍵舉措。
“一老一幼”系民心,一枝一葉總關情。赭麓街道以小切口、微改造、優服務為目標,以黨建為引領、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社會力量為支撐,推行“黨建+養老育幼”服務新模式,突破“鄰”隔閡,激活“鄰”聚力,拉近“鄰”距離,探索促進老幼群體之間互動同享的新思路,為“一老一幼”托起穩穩的幸福。
2023年,赭麓街道旭日天都社區積極創建省級兒童友好社區,并在此基礎上傾心推出黨建引領·托起“朝夕”幸福生活圈黨建“微項目”。為了讓“一老一小”群體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有質量、有溫度的優質服務,街道黨工委指導社區繪制15分鐘便民服務地圖,利用現有的室內外活動場所與設施打造“一老一小”幸福生活圈,為社區關愛老人和兒童工作實體化發展打下基礎。
為滿足社區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赭麓街道充分發揮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引領統籌優勢,強化推進黨建微花園建設,打造集學習、宣傳、休憩、活動為一體的“家門口”的綠色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文娛休閑服務。
為了給轄區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街道精心設計打造室內外兒童友好空間、防溺水安全基地等陣地,探索搭建“社區骨干黨員工作室”等平臺組織,成立兒童議事會、兒童觀察團,鼓勵兒童表達自己對社區治理的感受與想法。
街道還不斷健全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機制,通過聯合普康養老服務中心、新希望社會組織、麓楓書院、藝涵托育園等專業社會機構,共同打造娛樂區、閱覽區、就餐區等功能室為一體化的紅色陣地,為轄區老人和兒童提供日托、住養護理、助餐、生活保障、安心托幼、圖書閱覽等服務,進一步提升社區老人兒童的“幸福指數”。
“建立健全兒童議事機制,引導老人和兒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赭麓街道組宣統委員、婦聯主席任淑偉介紹,長期以來,街道將服務“一老一小”作為重大民生工程,積極挖掘轄區社會資源,“在切實關愛‘夕陽紅’的同時,奮力托起‘一輪朝陽’”。
深耕網格賦能,構建基層治理“主心骨”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城市社區黨建工作,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近年來,赭麓街道深耕網格賦能,抓基層、打基礎,探索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新實踐,探索增強網格員能力水平和為民服務水平的新方法,全力構建基層治理“主心骨”,推動解決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問題。
“全面鍛造黨的建設和基層治理‘主心骨’和‘急先鋒’,讓黨的力量向網格黨支部充實、向專職專業升級。”赭麓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本三表示,為助推基層社會治理提質增效,街道針對網格員隊伍結構復雜、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較低的現狀,抓隊伍重培訓,為網格員不斷“充電”和補充“能量”。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街道圍繞黨建黨務、基層治理主題開展集中培訓3場,赴各社區開展專項培訓4場,參加區網格員培訓班50人次。
精準定位網格點、明確組織鏈條線、積極構建區域面,以組織體系立體化為依托下好“黨建+網格”一盤棋,織密組織覆蓋“一張網”。為聚焦破解“九龍治水”、力量分散問題,赭麓街道目前已成立29個小區(網格)黨支部,招募了277名樓棟長,592名志愿者,組建形成了以1名網格員為核心,每個樓棟1名樓棟長,輻射帶動N名志愿者組成“1+1+N”網格力量,切實為居民排憂解難、答疑解惑,提供精細化服務,不斷延伸網格化工作觸角。
網格作為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是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陣地和最靈敏的觸角。為持續推動網格治理精細化,真正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赭麓街道精心制定網格化服務管理、網格員考核制度、網格(綜治)中心運行機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確保網格員服務工作質量,強化網格員巡查網格、發現隱患、化解矛盾、服務群眾作用;開展“最美網格員”評選等活動,增強網格員職業認同感。
“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赭麓街道網格中心主任傅杰表示,通過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擰成服務居民“一股勁”,“有事找社區,有事找網格員”已然成為赭麓街道社區居民的新習慣。
凝聚黨群合力,繪制基層治理“新圖景”
基層治理既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如何讓基層民主協商議事的品牌打得響?怎樣實現讓群眾愿意來、坐得住、還想來?赭麓街道圍繞群眾關切,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
聚焦黨建引領,充分借助群眾自治優勢,創新搭建康園新村“黨群連心議事站”、旭日天都“組團議事廳”、車站社區華聯片區議事廳、梅蓮路三號院“柿子樹下鄰里情”及汀苑小區汀風小筑議事廳“一站四廳”5個各有特色的議事平臺,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推動街道各項工作創新發展。2023年,赭麓街道黨工委依托“一站四廳”先后舉辦書記講黨課共計10余次,教育培訓黨員350余人次。
始終以民生幸福要事為切入點,聽取民意、吸納民智、凝聚民力,群眾多方參與治理,擦亮“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底色。在赭麓街道,“一站四廳”能納涼、能聊天、還能商量大小事,不僅架起了居委會和居民之間溝通的橋梁,還是民情收集分辦的重要窗口和陣地。
從人居環境整治到基礎設施修建,從文明養犬到便民停車,從民生改善到安全生產……截至目前,街道共收集聽取民情民意150余件,討論研究解決問題30余件。“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赭麓街道積極探索‘一站四廳’推行民情收集分辦工作機制,全力構建‘自治、管理、服務’的小區議事模式,積極帶領引導居民群眾共同‘參事’‘議事’和‘干事’。”赭麓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本三說。
基層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把黨的領導植根基層,植根人民群眾,讓基層黨組織成為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的堅強核心。在赭麓街道,街道黨工委通過搭建平臺、整合資源,發揮協同聯動的作用,全面建立以黨組織領導,物業管理、業委會監督、居民參與的多元共治隊伍,提效能、聚合力,架起聯動共治的“連心橋”。
家住旭日天都小區五組團7棟1單元王師傅介紹,“以前,小區地下室臟、臭、漏水,物業沒人管理,”向社區反映后,“社區第一時間通知物業保潔將地面污水及時處理,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以服務群眾為導向,把服務群眾、幫困解難作為工作的著力點,圍繞“黨的工作全覆蓋、服務群眾零距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有效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截至目前,赭麓街道已有效解決雨污分流、車庫滲水、充電樁改造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30余件,有效引導更多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街道面貌日新月異、民生小事碩果累累、群眾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一份份優異答卷、一幕幕溫暖瞬間背后,凝聚著赭麓街道堅持黨建引領、持續推動基層治理工作迸發出的磅礴力量。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群眾的需求就是基層治理努力的方向。2024年,赭麓街道將持續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從大處著眼,從精細處入手,做好“穿針引線”的精細活,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著力構建黨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基層治理新格局,實現社會治理“全覆蓋”、服務群眾“零距離”。
蕪湖日報記者 俞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