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提起牛奶和奶酪,動不動就會與生活品質拉在一起,在漫長的中世紀,情況卻并非如此。19世紀以前,由于沒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種伴隨著高風險的食品。直接擠出的奶常常被細菌污染,而在炎熱的季節,幾個小時就足以令牛奶變質。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人對牛奶過敏。幾百年中,因為價格低廉,被稱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窮人的主要食物來源,有錢人卻對其敬而遠之。在那時候的中國,“食酪漿”也被認為是低等民族的特征。 關于牛奶有很多古老相傳的說法,比如,在歐洲的一些地方,人們認為把牛奶與牡蠣、菠菜、西紅柿或黃瓜混在一起,會使它帶有劇毒——事實上,問題的所在可能是牛奶變質或過敏反應。 生活在13世紀末的馬可·波羅曾在他那本著名的游記中提到,成吉思汗的隊伍長途行軍時,攜帶干燥過的粉末狀牛奶作為食物。這恐怕是關于奶粉的最早記錄。不過,西方航海家探索新世界時,為了解決營養問題,用到的卻是一種更原始的笨辦法:帶著奶牛上路。1493年,哥倫布第二次駛向美洲大陸時,就吸取了前一次航行中的教訓,攜有奶牛。而當新教徒開始大批移居美洲大陸時,英國法律甚至規定,每艘駛往新大陸的船,必須嚴格遵循每5名乘客配備一頭奶牛的標準。當船只抵達港口后,船長有權將這些奶牛就地出售,為自己賺來一筆外快。
30.jpg (45.27 KB, 下載次數: 39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12-27 09:51 上傳
1611年,美洲的詹姆斯頓殖民地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批奶牛。在這些奶牛被運到美洲大陸之前,由于缺少牛奶,當地新生兒的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奶牛,當時的殖民地統治者特拉華爵士甚至專門出臺了一部奶牛保護法。今天波士頓的下院公園,就是當年大群奶牛放牧吃草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