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談圈,談一個朋友。
她叫包包,1991年出生的香港女孩。瘦瘦小小、其貌不揚,笑起來卻很明亮,像小太陽一樣。
她常常活在別人訝異的目光中——
中學退學,來臺灣念大學,回香港從事fashion marketing兩年后,辭掉高薪的工作,又來到臺北創業。
她身邊的朋友多是中規中矩的上班族,沒法理解她的選擇。我想,如果她用朋友圈更新自己每天的動態,評論區一定會有很多朋友勸她回頭是岸吧。
包包說:有些事情,二十幾歲不做,三十幾歲就更不可能去做了。現在做錯了,大不了重新來過。等到三十幾歲,就來不及了。
包包和三個伙伴創立了小太陽創意空間。這是一家社會企業,以商業模式經營,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我想到前段時間和一個臺灣小哥聊起,他一臉鄙夷地說:所謂社會企業,都是打著好聽的名號,騙人的。
我默然。
實話說,我身邊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甚至我以前也這么認為。
我忍不住問包包,別人不能理解,該怎么辦?
包包倒是很坦然:這世上本來就很少有人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呀。
2
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目光了。
理解的、不解的、羨慕的、鄙夷的、仰望的、嫌棄的,一道道來自他人的目光,成了我們喜怒哀樂的理由。
我一直記得高中時的一件小事。一個不怎么熟、但彼此印象都不錯的女生,突然間好像不怎么理我了。過了大半年,因為同上一門輔導班,我們又熟悉了起來。聊起曾經的隔膜,女生告訴我,我好幾次看到她都沒打招呼,眼神冷淡,還以為我對她有意見。
我冤啊,那段時間,我只是試著走路不戴眼鏡而已。沒跟她打招呼,恐怕是因為我沒看清楚是她。眼神冷淡、面無表情,只是因為我在專心走路啊。
有時候,別人投來的眼神,沒有任何特殊含義。是我們自己,想太多。
3
回到女孩包包的身上,她原先從事的是fashion marketing,深深感覺到這個行業在制造「跟社會的矛盾」,生產著多余的需求。
時尚行業,通過廣告強調擁有什么你就是高貴的、有氣質的,你就能獲得別人欣羨的目光,以此挑撥人們的需求,輕輕松松把成本幾百的商品賣到幾萬。
這類廣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精準擊中了大多數人的弱點:我們太在乎別人怎么定義自己了。我們思考的,不是「怎么變優秀」,而是「怎么讓別人知道我的優秀」,不是「怎么變幸福」,而是「怎么讓別人知道我很幸福」。
說實話,我也曾是這樣的人。去某一家昂貴的餐廳時,我最期待的時刻,居然是拍照在朋友圈里秀定位。
4
現在,我已經關閉朋友圈有一段時間了。
刪之前的朋友圈內容時,我還有點心疼:天哪,我的所有光輝時刻,就這么被刪了!那以后別人還怎么知道我曾有這么豐富的經歷?
我有個很優雅的朋友,她喜歡烹飪、鐘情手作,她做出許多讓人看著就覺得美好的干燥花束。朋友將親手制作的干燥捧花一一拍下,只為了自己留作紀念,而不是忙于修圖發朋友圈等待著點贊和評論。事實上,除了受朋友之托幫忙推廣,她幾乎從來不發朋友圈。
有一次,我問她:你生活得那么豐富,不發朋友圈,又怎么讓別人知道呢?
她很詫異:我做這些,是因為我喜歡。我憑著自己的心意,把時間花在美好的事物上,為什么一定要別人知道呢?
我啞口無言,她俏皮地一挑眉:再說了,就算想讓人知道,在交往的過程中,讓對方一點一點發現你的好,不也很不錯嗎?
是啊,她就是那樣的人,在相處的過程中,一次一次讓我驚艷,原來她有那么多才能。
而我呢,有一丁點亮點就忍不住在朋友圈里秀,把大把時間花在了打造「別人眼中的我」上。獲獎了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厲害;為了項目通宵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努力;看書畫畫要發朋友圈,讓別人知道我很會生活;吃了美味的料理要發朋友圈,不然豈不是白吃了?……
說到底,我發朋友圈,是為了偽造出一個比「真實的我」更好的人。就拿我舍不得刪掉的某張照片來說吧,恰巧把我拍得很漂亮、還用軟件磨皮美白過,雖然很美,但跟平常生活中別人看到的我已經不怎么像了。
夏天里認識一個女生小A,長相中等偏上,可她朋友圈里的自拍都是網紅的樣子。大家熟了,午餐后去咖啡廳,幾個爽朗的姑娘直言不諱道:那些照片真的是你嗎?我們完全認不出來了!A為了表明真的是本人,當場教其他姑娘怎么自拍:要微微側臉,露出珍珠耳釘,收下巴,最好微微張嘴可以顯得下巴尖……
姑娘們在咖啡廳玩自拍玩的不亦樂乎,小A還邀請長得清秀漂亮、卻從來不發自拍的小Q和她一起自拍。小Q連忙擺手,說自己不會拍照。果真,雖然實際上小Q容貌更勝一籌,可拍出的照片里,小A硬是靠自拍絕技顯得比小Q美。
后來,一個姑娘私下里和我說:照片里再美又有什么用,大家還是覺得她沒小Q好看啊。
我深以為然。講真,沒人把朋友圈里的東西當回事兒呢。
5
以前,我是個喜歡寫東西的人。可是迷上了朋友圈以后,我漸漸地把創作能力耗竭在發朋友圈上——
配圖要用美圖秀秀精心修過,怎樣顯出品位和格調;
文案一字一詞都要仔細拿捏,怎樣顯得厲害又不像裝逼;
別人的評論,要一個一個回,體現和朋友們的良好互動;
甚至在評論別人發的東西時,我也會字斟句酌,極力在共同好友面前展現我們私交甚好;
如果哪一條朋友圈沒有很多人贊和評論,我會覺得非常不安,過一會兒就要下拉刷新一下……
漸漸地,我很少再認真地看一本書,往往是隨便翻開一頁,發條朋友圈展示我在讀這本逼格很高的書,緊接著和評論互動一下,再刷刷別人的動態,然后就棄書不顧了;我很少再認真地寫字,發朋友圈吞噬了我的業余時間,想表達的東西也通過朋友圈支離破碎的字句傾訴,我失去了完整表達的能力……
直到我發現,身邊不怎么刷朋友圈的朋友,個個都過得比我豐富,他們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急于尋求他人的理解和認同。
中學時代我們身邊就有一些低調的學霸,暗搓搓攢了一堆獎項,學業、演講、樂器、甚至是電競,卻從不喜形于色,你若是不問他,他幾乎不會主動提及。我們義憤填膺地吐槽學霸有心計,殊不知學霸只是在專心經營自己的事,無暇去處心積慮地打造別人眼中的他。
我覺得是時候改變自己了。
于是,我刪掉了之前的所有動態,關閉了朋友圈。
|